第43章(1 / 3)

&esp;&esp;“我无处可走,只有你。”

&esp;&esp;贴在耳畔的话语,很轻,却让谢知珩平缓眉眼。笑意漫上凤眸,先前的脆弱感退去,只有势在必得。

&esp;&esp;他很会,利用一切去谋求自己渴望的所有。

&esp;&esp;不过,谢知珩仍旧低声说:“若觉得可怕窒息,何不尝试改变下?”

&esp;&esp;皇权依旧高悬,谢知珩心知,他永远不会被人推翻,除非病逝。

&esp;&esp;“若想改变,可从眼前第一个案子起步。”

&esp;&esp;你瞧见她们被摧残的面目,死后的愤恨,尸首软绵绵,骨骸被取,化为他人掌心的器具,僧人掌心的法器。

&esp;&esp;只要你肯往前走一步,孤便为你铺就登天的青云梯,谢知珩在心里想。

&esp;&esp;听了谢知珩的话,晏城似想起什么,他不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见证封建社会的血腥黑暗,而来这座私库。

&esp;&esp;谢知珩喜欢一事多用,正如那场明经。

&esp;&esp;未提及女子可考,却也没提女子不可考,无声息中,谢知珩给了她们可走的一条道。

&esp;&esp;晏城还听李公公曾言,东宫内的学子不少在准备明经,打算争一争官身,打算在此处定居下来。

&esp;&esp;以及,陶严始终念念叨叨的,南边学子在专心备战此刻明经。有传闻,殿下是体谅南方学子,才力排众议,重启明经。

&esp;&esp;殷少宿说过,女子体内只剩血肉,骨骸全无,可能被那圣教摘去作为祭祀所用的圣器。

&esp;&esp;只是,很难确定是圣教源于何处,取骨骸又为何,又为何只取女子的?

&esp;&esp;“殿下,这些法器从何而来?”晏城问。

&esp;&esp;谢知珩扫过它们一眼,回:“荆州刺史孝敬,特意让人捧到孤面前。”

&esp;&esp;谢知珩一扯晏城跌落肩膀的发带,轻声问:“郎君可是要去荆州?”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作者有话说:1《说文解字》

&esp;&esp;第36章

&esp;&esp;荆州…

&esp;&esp;晏城率先想到的是大意失荆州, 后是楚辞,背得死去活来的九歌与离骚,以及楚文化。

&esp;&esp;顺带, 联想到湘西赶尸、傩文化。近代湘派文人, 以沈从文为代表。

&esp;&esp;神明, 对楚地而言, 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&esp;&esp;《汉书地理志》有言:楚人信巫鬼,重淫祀。

&esp;&esp;祭礼在楚文化中占比极大, 屈原所著《九歌》具写神明, 而楚辞也是一种祭歌,以歌以舞来娱神。

&esp;&esp;“你骗我, 殿下诱骗我。你为我展示祭祀法器,又与我说, 这些乃荆州刺史孝敬给你。”

&esp;&esp;晏城垂眸,掌心握住谢知珩的肩膀,与他微平视。

&esp;&esp;他继续说:“楚地虽信奉神明,但他们信奉自然,以水、火、日月为神明,又自认为祝融之子,不可能转而信奉邪佛。而且, 他们娱神多以歌舞, 以淫祀, 以巫女,不可能摘取人骨, 制为法器。”

&esp;&esp;九歌中便有写神明,至高神明东皇太一,云神云中君, 日神东君,皆为自然神明。

&esp;&esp;虽难言云中君到底为男还为女,不过倒有人认为云中君与东君乃一对,凑个日月阴阳来。

&esp;&esp;“是吗?郎君才华富裕,识书诗众多,孤对楚蛮了解甚少。”谢知珩眸眼微弯,凑到晏城鼻前,他的气息裹挟沉郁的龙涎香,低声赞誉晏城。

&esp;&esp;谢知珩:“郎君聪慧,孤未能及,荆楚或是不信奉邪佛,可未言刺史便是荆楚人。”

&esp;&esp;楚之始祖为祝融,又称为苗蛮族。那地瘴气丛林野蛮生长,蛇虫不少,苗蛮族人居于那地甚久。

&esp;&esp;刺史为一州、一郡最高行政长官,自然不可由本地人担任,怕累成世家,官商勾连,形成宗族欺压。

&esp;&esp;好杂乱,晏城顿觉所有线索零碎收集,杂乱不堪,可又似蛛网交织,根根相连,连接都有理有据。

&esp;&esp;南方多信奉佛神,为佛修缮神明,又为佛抛掷钱帛,推佛入北,引诸多人信奉。

&esp;&esp;可因天后厌佛,北方灭佛禁佛,他们便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